中国户外运动网:污小说在线观看视频-科技投资人|复旦科创母基金董事长孙彭军:当下是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好时代
“未来任何一家主流投资机构都需要将精力投入到如何实现源头创新的转化上。不擅长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投资机构在未来的中国投资市场中很难建立竞争优势。”复旦科创母基金董事长、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复容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彭军日前对澎湃科技表示,过去,中国的创新是摘别人采摘剩下的果子,今天的中国更强调种自己的创新之树、长自己的创新之果。而高校是中国源头创新的主要来源,必须在培养人才、从事科研之外承担起科研成果转化的重任。而眼下,也是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最好的时代。
科研成果转化是高校的新时代新使命
孙彭军形容自己是“复合型”人才,留校当老师,做过投资人,创过业。2013年,孙彭军牵头组建了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担任执行院长期间深入研究科研成果产业化问题。2023年,在复旦大学紧扣国家培育新兴和未来产业战略需求的新阶段,孙彭军正式出任复旦科创母基金董事长,依托10年来积累的成果转化实战经验,助力构建复旦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生态圈”和“朋友圈”。
“眼下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好时代。”孙彭军说。十年前他刚开始从事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时,TMT(科技、媒体和通信)行业仍是互联网时代的主导者,但2018年以后硬科技投资越发火热。国家为真正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机会,推出科创板,设立大量基金,培育耐心资本。
对于复旦大学这样的顶尖大学而言,第一使命仍然是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第二使命是产生对国家和人类有益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但在孙彭军看来,高校作为原始创新的源头,眼下除了要完成上述两大任务之外,“做好科研成果转化,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支撑国家科技产业发展”也是当代中国顶尖大学的一道必答题,且必须答好。
如果说过去中国的创新是摘别人采摘剩下的果子,孙彭军认为,到了今天,中国更强调种自己的创新之树、长自己的创新之果,而高校是基础前沿科学研究的主力军,理所当然成为源头创新的基石力量。
事实上,伴随着时代的变化,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氛围也在发生变化。
十年前,学校里的研究成果就像是“青番茄”,离产业界很远,科学家缺乏向产业化探索的动力, “外面的企业吃了一口,发现吃下去嘴不舒服。”这导致研究成果难以产业落地,如今理顺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体系和制度规则,高校加速承担起科研成果转化的重任,倡导学科交叉融合,科学家向产业化迈进一步。而产业界对于科研、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重视,越来越迫切,“总的来说,高校和产业现在是双向奔赴。”
孙彭军一个明显的感受是,以前复旦的教授们几乎不愿意和他探讨产业化,教授们的工作止步于学术研究。但这两年来,孙彭军每天都要接待大量科学家,和他们探讨如何计划将研究成果产业化,“我从事了10多年复旦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原来是我推别人,虽然也推出了一些成功案例,但总体上很难推动,直到今天,我突然发现自己有了外部推动力。”
帮助高校科研成果尽快“熟化”
尽管科学家与企业双向奔赴,但仍然存在错配问题,成果转化效率低、成功率低。
“复旦大学已经筛选出一批具备产业化条件的人才,这批人才的科研成果就像‘红番茄’,可以满足或局部达到产业化需求。但‘红番茄’的比例仍然较少,因此要把目光投向‘黄番茄’,通过复旦科创母基金和校内外各种资源的培育,让‘黄番茄’加快向‘红番茄’转变。”孙彭军将这一过程称之为“熟化”。但现实是,即便是 “黄番茄”也不多,更多的是“青番茄”。孙彭军表示,复旦大学成立科创母基金的重要作为便是按照科研成果的成熟度,从产业需求出发,筛选一批标杆性和重点性项目,加大产业孵化力度,让“青番茄”加速发展成“黄番茄”和“红番茄”。
“我们要做的不是一个个案,而是带动一批人才和企业的参与,实现从点状到片状的扩展。”孙彭军指出,复旦科创母基金由复旦大学联合地方政府、国企及市场化机构等共同发起设立,首期规模总计达10亿元,目前首关5亿元目标已经超额完成,预计2025年将完成二关募资。
关于资金的投向,孙彭军也非常明确,“一是重大前沿创新,二是有明确应用需求场景的创新”,“复旦大学及附属医院、地方研究院等总计有接近6000位科研人员,我无法解决所有产业化问题,我需要解决的永远是有重大创新性发现的5%,找到在各领域里做得最好的人。”孙彭军说。
“科学家的项目周期普遍较长,以前投资机构更愿意投资产业界。但未来任何一家主流投资机构都需要将精力投入到如何实现源头创新的转化上,不擅长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投资机构在未来的中国投资市场中很难建立竞争优势。”孙彭军认为。复旦科创母基金聚焦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其他战略性前沿创新领域,引导子基金成为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发掘和投资具有良好前景的高成长性项目,“我们希望能够超越市场上的一般资本,可以看得更长远,耐得住寂寞。”
合伙人比投资人更重要、更稀缺
要想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找到资金还远远不够,有过10年科研成果转化经验的孙彭军认为,比投资人更重要的还有创业合伙人。
“科技成果产业化,并不意味着鼓励科学家去办一家公司。”孙彭军说,早年,人们往往认为科学家创业无所不能,“科学家可以担任CEO、CSO、CTO,但今天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家最精通的是做自己所擅长的技术研发。”在过去这些年里,孙彭军最重要的认知便是,“‘教授开公司’只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选项,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要去当企业家。”他曾看到许多拥有顶尖科研成果的科学家在产业化过程中由于自身认识不足,加上外部机构无力提供帮助,导致最终转化失败。 “我们需要找到科学家的合伙人,而非简单找到科学家的投资人,目前市场上有很多投资人,但有能力成为科学家的合伙人,还是非常稀缺的。”
好的科研项目要找到好的合伙人,这比找到天使融资更加重要,也更加困难。孙彭军表示,复旦大学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合作模式, “破解复旦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建设一流的科创朋友圈、生态圈,让各种资源和要素加入到复旦的科创生态圈中,加速‘番茄熟化’。”他解释道,以大学的名义构建科创生态圈,扩大资本、资源、人才、制度、政策供给。依托复旦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完善制度和流程,复旦科创母基金将面向全球挖掘行业中的专业投资管理团队,对重大产业化潜力项目提供资本支持,同时引入具备场景落地能力的产业方,输入工程师、经营管理者和市场营销人员等人才,将政府政策资源融入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让地方与高校双向奔赴。